Appearance
《毛中特》复习笔记
2024.6.26 已经考完了,评价是按图索骥。
《毛中特》复习笔记,★是2024重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192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
- 1931左倾错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
-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就,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历史意义。★
- 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并提出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创造新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都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使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历史,是一部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 的历史。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重思考和回答了哪些重大时代课题(理论成果及各自的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次历史性飞跃
- 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十七大提出)是第二次飞跃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 2000年广东省考察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002年十六大以后——科学发展观
- 2012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第三次飞跃
时期 | 主要矛盾 | 根本任务 |
---|---|---|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
1949-1956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土地革命完成后主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 |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了解即可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 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 江泽民,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 党的十六大以后
- 胡锦涛,形成科学发展观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
- 时代条件
- 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社会条件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 实践基础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 理论基础
-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深刻教训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各阶段代表作★
时期 | 著作 | 备注 |
---|---|---|
大革命时期 |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 这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开始萌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反对本本主义 》 | 毛泽东提出并深入阐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着根本指导作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 初步形成 |
遵义会议以后 | 《 实践论 》《 矛盾论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论联合政府 》 | 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 趋于成熟 |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1945年党的 七大 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 《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 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 丰富和发展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
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 基本点 ,是毛泽东思想的 精髓 。★
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的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群众路线的内涵★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独立自主的内涵★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独立自主的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国民党新军阀
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日本帝国主义
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 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 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 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 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具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而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什么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的原因
-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 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 它集中分布在少数大城市和大企业,有利于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 它的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有哪些★
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一步丰富
-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并从此确定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最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一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三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武装斗争的实战经验
一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是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三是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的实战经验
一是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二是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三是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 和 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 实行武装斗争 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 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当时的条件下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何去何从以及发展阶段问题
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 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社会改造道路及具体步骤★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
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
- 主要实现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作用★
-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 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954年第一届人大上宪法的颁布表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世界性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 / 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
十大关系(十大矛盾)主要内容★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是非关系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和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专政和民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初步探索的意义★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千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犯错误的原因
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
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造成这些失误的深层次的原因★
- 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及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独立自主
坚持中国道路
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开拓创新
坚持敢于斗争
坚持统一战线
坚持自我革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央政府全面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决策
- 十二大(1982年):“中特”命题
-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十三大(1987年):轮廓形成
- 南方谈话(1992年):集大成之作,逐步走向成熟★
- 十四大(1992年):系统总结、概括、阐释、高度评价
- 十五大(1997年):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竞章
- 宪法修正案(1999年):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突出地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从生产关系和发展目标角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 “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 十三大 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与依靠力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内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奋斗目标)。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四项基本原则是 立国之本 ,是 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
改革开放是 强国之路 ,是 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
再次,“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 ”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经济建设 。★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
-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
- 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 为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大踏步赶上时代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先 解决温饱问题 ,再达到 小康水平 ,最后 基本实现现代化 。
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归根到底,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从 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 政治思想 、 政治制度 、 行政管理 、 法制建设 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埋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改革 是动力, 发展 是目的, 稳定 是前提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动摇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人民当家作主 。★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这个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发展 ,核心是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